找到相关内容160篇,用时5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哲学的现实意义

    佛教的生死观。解脱生死,生死怎么形成的呢?十二,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假如要解脱,无明灭则行灭,生灭则老死灭,佛家个基本论点“此生故彼生,此灭则彼灭,此故彼,此无故彼无&...定义:顾名思义,现,就是现在;实,就是真实。说现在,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虽然它和过去未来也联系,但我们说的是现在。实:是真实。也就是说这一个境界不是幻想的,不是臆断的,不是空洞的,这就是现实。哲学...

    惟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5039710.html
  • 妙高峰顶人独立(吕澂与佛学研究)

    说是佛教的因果论,人所共知,然先生将之分为“业感缘起”、“受用缘起”、“分别自性缘起”,认为它们从不同层面构成了完整的缘起体系,就是一种创新了。  业感缘起,一名“爱非爱缘起”,即是传统的“十二缘起”,但先生是以四谛和增上缘配合讲十二缘起的,理论上更加深入。先生认为,十二应当是一时而的,如此才能见出其逻辑次序,进而更深刻地了解到人生实相。所谓二世或三世因果的说法,都是后来与轮回之说相联系而...

    徐文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92639974.html
  • 天台宗观心法要

    佛教的核心理论。又作十二十二因缘。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生、老死等十二。   2.唯识宗︰五重唯识观。   五重唯识观是慈恩宗的观行法门。五重是︰(1)遣虚存实识,(2...非常重视,如《法华玄义·境妙》列举了七种境:一.十如境、二.十二因缘境、三.四谛境、四.二谛境、五.三谛境、六.一谛境、七.无谛境。并说明诸经论已无量境界之多,智者大师略举其要,能统摄一切境界,如《...

    冯树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0641436.html
  • 禅宗的开悟

    你现在的行为就够了。这十二因缘,也叫“十二”。   佛陀根据十二因缘的观察总结出:“此故彼,此无故彼无”的缘起正理。由此可知,要想灭“老死”,就要灭“生”,要想灭“生”,就要灭“”,乃至灭“...是没有和我们关系的事物的,这是缘起论的正观。   五、十二因缘的目的和意义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参究四十九天,终于彻悟了三世因果的“十二缘起法”,证实了世出世间的苦集灭道,建立“四圣谛”。苦集二...

    贾题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33142426.html
  •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

    业流转次第),三、思惟十二(流转还灭道理),四、思惟解脱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学)。   说明“上士道”二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行又分四段:总说六度四摄和别说修止观法。   在三士道...是全书总的根据。本论内容的每一细,又各它所依据的经论或语录。例如“亲近善知识”一科的细:   九种意乐,依《华严经》;   修信心,依《宝炬陀罗经》、《十法经》、《金刚手灌顶经》、《宝云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34342444.html
  • 妙高峰顶人独立

    说是佛教的因果论,人所共知,然先生将之分为"业感缘起"、"受用缘起"、"分别自性缘起",认为它们从不同层面构成了完整的缘起体系,就是一种创新了。  业感缘起,一名"爱非爱缘起",即是传统的"十二缘起",但先生是以四谛和增上缘配合讲十二缘起的,理论上更加深入。先生认为,十二应当是一时而的,如此才能见出其逻辑次序,进而更深刻地了解到人生实相。所谓二世或三世因果的说法,都是后来与轮回之说相联系而别...

    徐文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51042553.html
  • “菩提道次第广论”简介

     第三部分的“中士道”包括:一、思惟苦谛,二、思惟集谛,三、思惟十二,四、思惟解脱生死正道。修道证果这一条路困难重重,若无强盛的推动力,是会半途而废终至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先认识苦,感其逼迫性策发...浅谈值遇“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因缘   民国五十五年我在狮头山出家,到现在已经快三十年了,佛法说任何事都是缘起,我先略述自己三十年学佛的因缘,希望能对大家鼓励作用。最初我所接触的佛法不是今天...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282843763.html
  •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一)

    ”之根源时,发现“集”是其流转中的根本。关于“集”的内容,原始佛教是解说为烦恼、随眠、习气的。但随着缘起说的发展,十二的业感缘起说在部派佛教中甚为流行,但其中“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在解说上...如谦译的《慧印三昧经》说:  “……住在中,言一切空,亦不晓空,何所是空。内意不除,所行非法,口但说空,行在中。”(注4)  西晋竺法护(Dharmaraks?a)所译的《济诸方等学经》也说: ...

    张化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11544147.html
  •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

    贪瞋嫉慢等粗重烦恼现行,但未必没有作为烦恼根本的人法二我执尤其是意识层下末那识的俱生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四根本烦恼,不无“三毒”中最重要的“痴”或十二的源泉——无明,当然也没有确认诸法无我的智慧。...十二处、十八界,严格的修证次第。主张心性非本净的部等也是如此。故部派佛学之说分心或无记心本性清净,只是世俗谛意义上的清净,与大乘佛学等同于佛性、涅槃、真如的真实谛意义上的心性清净,含义颇为不同。...

    陈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75849042.html
  • 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二)

    众生,我当云何不生怜愍?如是众生,过去爱取名为无明,过去业有名之为行,初入胎心名之为识。歌罗罗中,初色四阴名为名色,是时未具十二,以生因缘故,可说十二因缘。众生如是,何智者不生怜愍?歌罗罗时住...不外乎力的因素。例如,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引力的特性,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事物必然与周围事物存在力的作用。正是力的存在,才使得客观事物之间了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就是“任何事物都是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0849902.html